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創新營運模式論述

翁堉珊


前言:


話說歷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中央集權式管理,也有地方分權式管理,每個時代都有制度更動的理由,也有創造革命的基礎,當一切都井然有序,當產生一些漸進式創新,但一切看似穩妥時,正是僵化的開始,也是腐化的開始,也就是安於現狀或是捨不得暨有成果及業務,將一步步邁入衰敗的開始。當然時代更異,科技演進快速,每個時代總有創新者開啟新興的產品或是營運模式,轉變市場局勢。以往因為資訊不對稱、資訊時間差的優勢將縮小,大數據分析、企業的彈性、科技應用能力將成為決勝關鍵,因此一些大型的企業或是久已雄霸一方的類恐龍集團,可能將隨著環境應聲而滅亡,而科技可能會加速這樣的變化,這中間會發生所謂的破壞性創新(或是毀滅性創新)逆襲,當然有這種遠見或是這種勇氣的企業家也就如後浪推前浪般,不斷產生,以下,筆者希望可以就農漁業時代、工業時代、數位網路時代、乃至互感互連並巨量數據的時代所產生的創新營運模式來進行鳥瞰及論述。





                                                資料來源:臺灣科技大學盧希鵬教授
                                              圖 1、毀滅(破壞)式創新產生毀滅性經濟

本文:

論到創新,其實都在生活中產生,只要稍加留意,一切事物都可以創造新的價值,就如中國大陸目前正風行的「互聯網+」來說,它不僅僅是「+互聯網」,乃是「互聯網+」,光光這一點,就足以表達出創新不是僅僅提高效率,乃是創造價值、傳遞價值、連接價值的總和。

   
資料來源:中國大陸互聯網+相關叢書
                                               圖2、創新的環境及創造、傳遞與連接


    當然圖2中最左邊是價值的創造,它強調要來自需求端、因此含有C2B的參與,因為這樣的參與滿足了大量消費者的需求,這個創新由於有消費者參與,因此避免了對市場的空想,減少了進入市場上風險,同時具有「群眾基礎」或稱「鐵桿粉絲」,對於未來市場產生真的口碑傳遞基礎。所以在價值創造上有「點石成金」的效果。
    而中間O2O的「互聯網-」則是強調了降維競爭,也就是改變價值傳遞的方式,是一種提高效率,將好東西快速有效的傳給用戶的平台,它能降低時間與金錢成本,對原有市場產生一種革命,使得效率擴大,它強調的是線上線下、線下線上的網實連接,也就是O2O的虛實整合價值。所以這中間物流、金流、資訊流等等擔任價值傳遞載體角色的效率化將要加深。所以在價值傳遞上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最右邊的P2P則強調用戶的成就與分享,使得用戶透過各種機制,無時無刻的觸網,而這又達成了人人互通的本事,大家想想,諸如電視、收音廣播都是單向的傳遞,但是P2P是互通的,就如電話、傳真、手機。它達成了n X n 的巨大綜效,所以不但功能性、體驗性、個性化的需求都得以滿足,消費者接受價值時,因為用戶時時觸網連接,有「無中生有」的效果。
金融暨支付面:
    以金流及金融而論,回想農漁業時代,大家以物易物,因此貨幣的產生便是一種提高效率,創造價值的創新,後來銀行、利息、中央銀行、融資、支票、國際匯兌、旅行支票、信用卡、金融卡、期貨、信用狀、股票、保險等等的創新產生更是提高貨幣使用率、企業商品交易效率,遠距離不同區域貨幣交換、交易或生活保障、借貸匯兌能力、投資功能等等價值的表現。所以,今天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金融工具、功能都是前人為了要解決生活上、交易營利上、交通不便上、保管安全上、一切風險上及生活更方便上等等價值而產生的創新。
                                                              資料來源:資策會整理
                                                          圖3、簡略互聯網金融示意圖
    所以創新並非和我們日常生活無關,創新也不僅僅是提高效率,創新乃是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價值的連接以滿足價值流通的一種方式。當然,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又面臨到衍生性金融、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群眾募資(眾籌)P2P借貸、傳輸或交易方式(SQUARE,QRcode掃描, TSM, TOKEN)、虛擬貨幣(如比特幣)使用),如圖3所示,這些面向說明了「互聯網+金融」不等於「金融+互聯網」,不等於僅僅用網路連接金融。單單這樣一個金融創新,就由達成交換、降低風險、提高效率、增進方便而產生龐大的價值。所以當前國際上正在火紅的FinTech就是一種互聯網金融的創新。
物流暨運籌面:
    由人貨運籌來看,貨物面由馬車、單車、機車、貨車、火車、貨船、飛機等等不同的交通工具方式來完成物流,進而為提高商品的傳遞效率,也創造了棧板、貨櫃、條碼掃描、二維碼掃描、RFID、堆高機、倉儲、分流、集貨、組裝加值、集貨、理貨、檢貨、各種溫層商品的配送、倉儲管理、Cross Docking管理、供應商庫存管理(VMI全稱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便利商店店配、宅配等等,上述各種工具或功能的創造,都是創新。就人而言,則又有騎馬、單車、公車、汽車、火車、電車、捷運、高鐵、警車、救護車、遊輪、飛機、火箭、太空梭等等,當然也因應交通的需求有馬路、行人穿越道、車站、港口、機場、發射台,其次有貴賓室、經濟艙、商務艙、頭等艙等等專屬的服務,同時因應不同的接駁,有不同的月台、不同的登機門、不同的接駁車或電車等等,這些創新也是因應不同人的需求,而產生不同的服務。所以需求是創新的根源,這在中國大陸稱為痛點,有的痛點大家都知道,可是沒人解決,有的痛點則是有人捷足先登,創造價值,產生商機。
    當然,創新的基礎是信賴與安全,不管哪一種創新,若未掌握到用戶的信賴,絕對無法成事,所以近年來我國不管出現食安風暴、地震房屋倒塌等等都是對要推動該商品的創新有不利的影響,要解決問題就要信賴安全,因此信賴與安全也是創新必備的一種元素,如前面所提的銀行收受存款,就是因為人相信銀行可以安全幫忙儲存貨幣模式,又如信用卡、信用狀、保險、國家債券等等也都是奠基在金融信賴的創新。
                                                  資料來源:資策會整理
                                                     圖3 創新擴散理論
創新商品擴散面:
    當然,前面所提到的是創新的創造、傳遞與成就,但是一項創新商品、模式、技術,或是技術在進入市場時,也將遭遇整個市場的接受度洗禮。這時候,創新是否能成功,是看創新的擴散,高科技企業、商品、服務、機制或是應用要能夠成功存活下來,僅靠吸引少數創新者以及早期採用者是不夠的,重點必須要能跨越「吸引大眾使用」鴻溝。 一個成功企業除了能不斷創新之外,如何讓創新產品為市場消費者接受,成為主流商品,更是企業的重要課題。因創新產品通常伴隨著新資訊的學習與不確定性,消費者在採用一項創新時,通常也會因新資訊取得與風險趨避程度不同,在採用先後順序上有明顯差異。學者Moore將採用者區分五大類,包括創新者(innovators)、早期採用者(early adapters)、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晚期大眾(late majority)以及落伍者(laggards)。其中早期大眾及晚期大眾都各占全體顧客的三分之一,早期採用者及落伍者各占全體顧客的13.5%,創新者更少,約占全體消費者的2.5%。此一採用者分類方法,在新技術、新產品、新風尚等各類創新上的採用行為都有類似的現象。墨爾(Geoffrey A. Moore)在研究高科技公司多年後,提出「鴻溝」的概念。高科技企業要能夠成功存活下來,僅僅依靠吸引少數的創新者以及早期採用者是不夠的,重點必須要能跨越鴻溝。跨越不過則將墜落在鴻溝之中。由於早期採用者與早期大眾的特性和對技術產品的要求差異很大,因此許多高科技業者常常會「掉入鴻溝」,因為無法銜接兩種市場,導致無法跨入主流市場而失敗。

表1  刮鬍子工具比較表
                                                                      資料來源:資策會整理
    例如,吉列(King Camp Gillette)發明了新T型刮鬍刀座及刀片組,就是一種一次性消耗產品,1895年吉列在一次出差中用剃刀刮鬍子,就突發奇想的想到,如果可以把一支剃刀磨成一個細剛片,刮完一次就丟掉是一個可行又方便的產品,所以他花了6年的時間實現這個產品,但是這種T-型刮鬍刀在產出的第一年只賣出51支刀座,而替換性刀片組也只賣出168組而已,所以可以說這個產品當時仍在鴻溝前,而透過不斷的宣傳,第二年賣出了9萬支刀座,替換性刀片組則賣出了12萬,到1918年,則賣出100萬支刀座,而刀片組更銷售達1.2億組,可以說已經跨越鴻溝,且成為成熟的商品,後來吉列雙層刀片等多層刀片刮鬍刀組合也陸續研發出來,且跨越鴻溝的時間更是超過以往。當然這時候吉列所登記的專利也發揮效果,使競爭對手無法快速模仿與之匹敵,時到今日,我們使用的拋棄式刮鬍刀成為風氣,對美國軍人而言,行李中配備T型刮鬍刀也成為常態,而電動刮鬍刀更成為白領階級及型男愛好。所以一項創新商品要讓市場接受,也需要有創新的宣傳模式及鉅額的行銷費用來使早期大眾市場接受,邁入成熟的商品。以上是本期內容,下期筆者再繼續來探討更多創新的案例及網路或電子商務的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